羊城晚报:“废品处理”式的“捐赠”近似于侮辱

    四川宜宾市儿童福利院日前透露,该福利院每年收到的上千件衣物里,有少部分因为破烂、或是成人服装,孩子们无法穿,只能存放在仓库里。还有人捐赠了过期的零食和药品。该福利院负责人表示,因为大家送来的是爱心,不能拒收。对于那些实在烂得无法穿的衣服和内衣等,以及过期的食品药品,只得运到垃圾场处理。(《中国日报》6月13日)

    宜宾市福利院的遭遇让我想起了一则“旧闻”:2007年5月8日第60个世界红十字日,四川省红十字会在成都11家高校同时启动了“蓉城高校博爱进万家接力活动”,收到了近8吨共十多万件高校学生捐赠的旧衣物,可其中有30%的东西居然是用过的内衣内裤,此外,还有半截拖鞋、发霉的毛衣、有怪味的T恤,甚至还有一件沾满血迹的球衣。如此“废品处理”式的“爱心捐赠”令人震惊和愤怒。

    对于那些“捐赠”者来说,他们“捐赠”的物品其实已经不啻为废品了,他们也许觉得,与其将这些“废品”彻底扔弃到垃圾里,还不如顺便送到福利院里贡献一把“爱心”。因此,即使是这种“捐赠”行为中存在“爱心”,那这种“爱心”也因“废品处理”而被大大地打上了折扣,甚至可以忽略不计。

   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“废品处理”式的所谓“爱心捐赠”?究其根源,在“捐赠”者的内心深处,总有一种没有言明的潜意识,那就是,他们自己先天地具有一种心理优势,他们是围绕自己的心理优势来实施捐赠行为的,他们没有从平等的人格尊严上去看待被捐赠对象,他们把捐赠看成了施舍,看成了怜悯。一句话,他们的所谓“慈善”里缺乏真挚的“爱心”,他们的“爱心”里缺乏真诚的尊重。

    缺乏尊重的“废品处理”式的“爱心捐赠”充其量只是一种带有侮辱性质的施舍,离真正的爱心相去甚远。对福利院来说,应该对这种“爱心”有所分辨,并坚决地给予拒收才是。